“工小美”市的强农曲——新余市现代农业掠影
新余是“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”,是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的故乡,是工业强市、区域小市、山水美市。省委书记鹿心社在新余调研时强调:“要以工业的理念抓好农业生产,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推动农业提质增效”。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坚持从市情出发,认真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要求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“工小美”市正演奏出一曲曲强农惠农的乐章。
培育创业主体。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3家,专业合作社2153家,家庭农场819家。罗坊农民创业园列入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。一大批有文化、懂农业、爱农村的新型农民成为现代农业领头雁。渝水区珠珊镇农民何卫军,设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,创建千亩“超优1000”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,成为科技种粮带头人。
江西加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
推广智慧农业。在罗坊镇彭家智慧农业园,大棚何时通风,蔬菜何时施肥,不管农民身在何处,只要一按手机键,就能轻松完成。随着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兴起,全城电商、菜小二等一批本土电商平台脱颖而出,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全覆盖。
提高装备水平。新余市民钰种养合作社,今年烘干稻谷3万吨,解决了农民种粮靠天吃饭的难题。为提高农业装备水平,我市着力建设南方农机产业园,目前,新余拥有全省首家大型联合收割机和多家无人机制造企业,水稻生产脱粒机产量占全国60%,畜牧机械制造达到国内一流水平。2016年,全市农机总动力64万千瓦,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73.1%。
创建农业品牌。新余是“中国蜜桔之乡”、“中国夏布之乡”、“中国特产野猪之乡”。新余蜜桔果形整齐,皮薄化渣,酸甜适度,营养丰富,深受消费者青睐。新余是全国特色柑橘品种优势产区。江西恩达公司生产的恩达家纺苎麻夏布产品,被评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。分宜县苎麻夏布产业列入全省二十个示范产业集群。
绿色理念深入民心。今年以来,对离畜养殖禁养区6265家养殖场全部拆迁关停,对可养区565家规模养殖场进行了生态化改造。全市333座小(二)型以上水库和2293座山塘全部退出投饵养殖,实现“人放天养”。关停取缔高耗能、高污染工业企业97家。沿江沿河部分乡镇政府将其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保护水质上来。全市53个河流监测断面水质明显改善。全市近九成乡镇被评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。在江西53个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中,新余就有27个。
光伏农业独具特色。新余是国家新能源科技城,已开发系列农用光伏产品,建成欧里昌坊、界水联盟等一批光伏应用示范基地,形成了宜农则农、宜牧则牧、宜渔则渔、宜游则游的光伏农业新模式。
生态农业领跑全省。渝水罗坊镇建起了南方最大的沼气生态农业工程,日产沼气1万方,年发电2000万度,产沼肥 15万吨,带动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业。目前,全市拥有无公害农产品91个,绿色食品20个,有机食品18个,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增效。
建设现代农业园区。近几年来,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整合各类 涉农资金21.6亿元,用于五大农业园区建设。新余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,入驻企业36家,形成100万吨大米、40万吨米乳、10万吨果品、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能力。
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。以仙女湖景区为龙头,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构建新余东西南北中全域旅游新格局,成功引进中国500强上海复星集团、江西旅游集团落户新余,总投资20亿元罗坊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。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20%以上来自旅游产业。
加快三产融合进程。新余亚热带植物园,以其丰富的植物资源、卓越的园林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,向游人展示植物王国的魅力。2016年,全市乡村旅游吸引游客300万人次,营业总收入4亿元,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1.5万人就业。
选好扶贫产业。产业扶贫是最有效、最根本的扶贫。新余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93户,21559人,其中未脱贫5351户,12104人,在家有劳动能力的有4000人,如何引导这部分贫困人口发展农业产业,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国“第一方阵”至关重要。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实践中,我们立足资源禀赋,注重选准特色产业。分宜县凤阳镇农民陈小红,带领4000农户及贫困户种植麒麟西瓜,成为全市礼品西瓜产业领军人物。高新区廖员眼,创办百亩黑斑蛙养殖基地,亩均收入5万元,211户贫困户每年可从中分红18万元。目前,全市已形成新余蜜桔、优质葡萄、早熟梨、麒麟西瓜、中药材、高产油茶107个产业扶贫项目,17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。
蒋斌书记实地调研扶贫产业,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贫困户受益情况
选准帮扶主体。下村镇返乡青年付小华,投资5000万元,创办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,公司提供1000万只菌棒,带动1000户贫困户生产食用菌。平均每个劳动力年产菇2万斤,纯收入4万余元,成为产业扶贫样板。像付小华这样的帮扶主体,全市有3000人。
选对示范农户。分宜县钤山镇檀溪村李正香,一家5口人,父母一直卧病在床,儿子上初中,经济来源主要靠打零工。夫妻俩到新余仙女湖畔生态农业公司务工后,很快掌握了养殖技术,他们一边打工,一边在家散养蛋鸡,家庭年收入超10万元,不仅自己脱了贫,还带动周边贫困户一起养。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贫困人口有近40%已脱贫。
幸福安康,民之所望;务农重本,国之大纲。新余,正以创新的胆识、创业的激情、创富的行动,走向一个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新时代。